表里一致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里外一致,指思想与言行完全一致。
出处明 王守仁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:“忠信乐易,表里一致者,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。”
例子现在我们要想的对、说的对、写的对,这才是表里一致革命的诗。续范亭《论诗》
基础信息
拼音biǎo lǐ yī zhì
注音ㄅ一ㄠˇ ㄌ一ˇ 一 ㄓˋ
繁体表裏一致
感情表里一致是中性词。
用法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言行。
近义词表里如一
反义词内外有别
英语be the same outside and inside
德语Denken und Handeln sind (bei jm) eins.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上天无路,入地无门(意思解释)
- 千金之裘,非一狐之腋(意思解释)
- 趁火打劫(意思解释)
- 自力更生(意思解释)
- 七搭八扯(意思解释)
- 暴发户(意思解释)
- 断断续续(意思解释)
- 简明扼要(意思解释)
- 半吊子(意思解释)
- 进道若退(意思解释)
- 色中饿鬼(意思解释)
- 行不顾言(意思解释)
- 吴下阿蒙(意思解释)
- 十恶不赦(意思解释)
- 文山会海(意思解释)
- 奇货可居(意思解释)
- 便还就孤(意思解释)
- 各行其是(意思解释)
- 战战业业(意思解释)
- 空话连篇(意思解释)
- 横七竖八(意思解释)
- 不合时宜(意思解释)
- 显亲扬名(意思解释)
- 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(意思解释)
- 背乡离井(意思解释)
- 落落寡合(意思解释)
- 似曾相识(意思解释)
- 半新不旧(意思解释)
※ 表里一致的意思解释、表里一致是什么意思由字典在线查询网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乐道安命 | 乐守正道而安于天命。 |
没颠没倒 | 指没分晓或纷乱的样子。 |
忧喜交集 | |
凿壁借光 | 凿:挖。在墙上凿一小孔,借邻居的灯光读书。形容家贫刻苦读书。 |
哀而不伤 | 哀:悲哀;伤:伤害;妨害;悲痛过分。①感情适度;悲哀而不过度伤心。后用来形容诗歌;音乐等含优雅哀调;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;具有中和美。②比喻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。 |
大包大揽 | 把事情、任务等尽量兜揽过来。 |
三长两短 | 比喻意外的灾祸或事故;现多指死亡。 |
亲上成亲 | 谓原是亲戚,又再结姻亲。 |
秽德垢行 | 指自污浊其德行以避祸患。 |
峨峨洋洋 | 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。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。语本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伯牙善鼓琴,锺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锺子期曰:‘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。’志在流水,锺子期曰:‘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。’” |
马牛其风 | 谓马、牛奔逸。《书·费誓》:“马牛其风,臣妾逋逃,勿敢越逐。”孔颖达疏:“僖四年《左传》云:‘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。’贾逵云:‘风,放也,牝牡相诱谓之风。’然则马牛风佚,因牝牡相逐,而逐至放佚远去也。”后用以表示互不相干。 |
平生不作亏心事,夜半敲门不吃惊 | 平生:有生以来;亏心:违背良心。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,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。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,心地坦然。 |
地大物博 | 地域辽阔;物产丰富。 |
兵戎相见 | 兵戎:武器。以武力相见。指用战争解决问题。 |
尽诚竭节 | 诚:忠诚。节:气节,义节。竭尽自己全部的忠诚和义节。亦作“尽节竭诚”、“尽心竭诚”、“尽忠竭力”、“尽忠竭诚”、“尽忠竭节”、“竭忠尽节”。 |
快人快语 | 快:爽利;直爽。爽快人说爽快话。 |
会少离多 | 相会少,别离多。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或别离之苦。 |
苦口婆心 | 苦口: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;婆心:老婆婆的心肠;指好意、善意。好心好意;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。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。 |
平生莫做亏心事,半夜敲门不吃惊 | 平生:有生以来;亏心:违背良心。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,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。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,心地坦然。 |
骄傲自满 | 自高自大;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。 |
不问青红皂白 | 比喻不分是非,不问情由。 |
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| 鸳鸯:鸟名,比喻夫妻。乔太守审理案件时将错就错,乱点鸳鸯,将三对夫妻相互错配。比喻胡乱指挥。 |
无声无息 | 息:音信;消息。没有声音;没有气息。形容没有声响;不为人觉察。 |
哀兵必胜 | 哀兵: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。一说“哀;悯也”。怜惜和慈爱士卒。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。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;能奋起抗战;必获胜利。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。 |
书不释手 | 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。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。 |
见所不见 | 见“见所未见”。 |
举措不当 | 举措:举动,措置。指行动措施不得当。 |
角巾东路 | 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尝与从弟琇书曰:‘既定边事,当角巾东路,归故里,为容棺之墟。’”意谓辞官退隐,登东归之路。后用以为归隐的典故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