斩钉截铁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斩:砍断;截:切断。砍断钉子切断铁。比喻做事;说话坚决果断。
出处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 洪州云居道膺禅师》:“师谓众曰:‘学佛法底人,如斩钉截铁始得。’”
例子我喜欢那种斩钉截铁的作风。
基础信息
拼音zhǎn dīng jié tiě
注音ㄓㄢˇ ㄉ一ㄥ ㄐ一ㄝˊ ㄊ一ㄝˇ
繁体斬釘巀鐵
感情斩钉截铁是褒义词。
用法联合式;作定语、状语、补语;含褒义。
辨形“斩”,不能写作“崭”;“截”,不能写作“接”。
辨析斩钉截铁与“直截了当”有别:斩钉截铁侧重于形容态度坚决;毫不犹豫;“直截了当”侧重于形容态度明朗爽快;毫不含糊。
歇后语五金厂上班;铁匠使凿子
谜语锻工
近义词斩钢截铁
反义词拖泥带水
英语resolute and decisive
俄语решительно и бесповоротно
日语きっぱりと,断固(だんこ)として
德语fest entschlossen(kategorisch)
法语trancher dans le vif(agir avec décision)
字义分解
展开阅读全文 ∨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一门心思(意思解释)
- 处之泰然(意思解释)
- 材轻德薄(意思解释)
- 百战百胜(意思解释)
- 牝鸡司晨(意思解释)
- 同心合力(意思解释)
- 到此为止(意思解释)
- 大失所望(意思解释)
- 民不畏死(意思解释)
- 难上加难(意思解释)
- 新官上任三把火(意思解释)
- 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(意思解释)
- 扭直作曲(意思解释)
- 古往今来(意思解释)
- 公子哥儿(意思解释)
- 短寿促命(意思解释)
- 起死回生(意思解释)
- 爱毛反裘(意思解释)
- 今古奇观(意思解释)
- 霜露之悲(意思解释)
- 可有可无(意思解释)
- 空手套白狼(意思解释)
- 哀兵必胜(意思解释)
- 材优干济(意思解释)
- 骂骂咧咧(意思解释)
- 挥戈反日(意思解释)
- 乱作一团(意思解释)
- 拳头产品(意思解释)
※ 斩钉截铁的意思解释、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由字典在线查询网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默不做声 | 默:沉默。沉默不说一句话 |
信及豚鱼 | 及:达到;豚:小猪。信用及于小猪和鱼那样微贱的东西。比喻信用非常好。 |
将功补过 | 将:拿;补:补偿。用功劳补偿过错。 |
言而无信 | 信:信用。说话不算数;没有信用。原作“言而不信”。 |
群龙无首 | 首:头;引申为领袖。一群龙没有领头的。比喻没有领头的;无从统一行动。 |
肝胆过人 | 胆量超过一般人。比喻有勇气,有血性。 |
神出鬼入 | 出:出现。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。形容出没无常,不可捉摸。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。 |
极重不反 | 同“极重难返”。 |
古色古香 | (陈设、器物或艺术品)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。古香:古书画散发出的气味。 |
生死有命 | 生死;生存和死亡。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的。指事势所至、人力不可挽回。 |
燕雀安知鸿鹄志 | 鸿鹄:天鹅。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。 |
连珠炮 | 连续的火炮。比喻说话很快。 |
螓首蛾眉 | 螓:蝉的一种。螓首:额广而方;蛾眉:眉细而长。宽宽的额头,弯弯的眉毛。形容女子容貌美丽。 |
战天斗地 | 战、斗:泛指斗争。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。 |
雷霆万钧 | 雷霆:暴雷;霹雳;钧:古代的重量单位;一钧合15公斤。形容威力极大;不可阻挡。 |
文治武功 | 政绩和战功。指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都功绩显著。旧时多用为对帝王或重臣的赞誉之词。 |
大腹便便 | 便便:肥胖的样子。肚子又大又肥。形容人长得非常肥胖。多指腹内空虚而言。现也多用形容不劳而获的人。 |
著手成春 | 著手:动手接触。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。后比喻医术高明。 |
意兴索然 | 索然:全无,空尽。兴致全无。形容一点兴致也没有。亦作“兴致索然”。 |
恐后争先 | 指害怕落后,追求上进。 |
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 | 徒:空;羡:羡慕。坐着看那些钓鱼的人,空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。指空想旁观不如实干。 |
古里古怪 | 怪异、奇特。 |
材雄德茂 | 指才德杰出。 |
人面狗心 | ①《晋书·苻朗载记》:“朗曰:‘吏部为谁,非人面而狗心,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?’王忱丑而才慧,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,故朗云然。”后因以“人面狗心”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。②犹言人面兽心。 |
不在话下 | 原多用于旧小说中;表示故事暂告一段落;转入别的情节。现多指事物轻微;不值得说或事情当然是这样;用不着说。 |
鸡口牛后 |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,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。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,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。 |
狂风暴雨 | 大风大雨。比喻声势猛烈或处境险恶。 |
拨乱济危 | 平定乱世,救济危难。亦作“拨乱济时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