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佚名的诗 > 国风·鄘风·柏舟

国风·鄘风·柏舟

[两汉]:佚名

泛彼柏舟,在彼中河。髧彼两髦,实维我仪。之死矢靡它。母也天只!不谅人只!

泛彼柏舟,在彼河侧。髧彼两髦,实维我特。之死矢靡慝。母也天只!不谅人只!

国风·鄘风·柏舟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柏木小船在漂荡,漂泊荡漾河中央。垂发齐眉少年郎,是我心中好对象。至死不会变心肠。我的天啊我的娘,为何对我不体谅?

柏木小船在漂荡,漂泊荡漾河岸旁。垂发齐眉少年郎,是我倾慕的对象。至死不会变主张。我的天啊我的娘,为何对我不体谅?

注释

鄘(yōng):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汲县北。

泛:浮行。这里形容船在河中不停漂浮的样子。

中河:河中。

髧(dàn):头发下垂状。两髦(máo):男子未行冠礼前,头发齐眉,分向两边状。

维:乃,是。仪:配偶。

之死:到死。之,到。矢靡它:没有其他。矢,通“誓”,发誓。靡它,无他心。

只:语助词。

谅:相信。

特:配偶。

慝(tè):通“忒”,变更,差错,变动。也指邪恶,恶念,引申为变心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87-89

2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89-90

国风·鄘风·柏舟创作背景

  旧说多将这首诗与《邶风·柏舟》混为一谈,认为是共姜自誓之作。或以为卫世子共伯早死,其妻守节,父母欲夺而嫁之,誓而弗许,作此诗(《毛诗序》);或认为是共伯被弑,共姜不嫁自誓,作此诗(《三家诗》)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87-89

2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89-90

国风·鄘风·柏舟鉴赏

  此诗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个待嫁的姑娘,她选中的对象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年郎。姑娘的选择未能得到母亲的同意,所以她满腔怨恨,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。

  开篇以柏舟泛流起兴,写女主人公为自己的婚姻恋爱受阻而苦恼,就好比那在河中飘荡的柏木小舟一样。她早已自己相中了一个翩翩少年,他的发型很好看,透出活泼灵动的精神劲儿。这就是女主人公的心上人,她非他不嫁,至死不渝。可是她的母亲千般阻挠万般阻拦,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。母女的意见不统一,爱情就发生了危机。女儿要么放弃己见,要么作坚决的抗争。看来诗中女主人公是持后一种态度的:至死誓靡它!坚决到这种程度,母亲也就难办了。但要为娘的改变主意,也不是那么容易的。所以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维护爱情,一面从内心发出沉重的叹息:娘呀天啊,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!这一声叹息,使得诗的内容变得沉甸甸的。

  古代男女婚姻,都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像这种敢爱敢恨的女子自己找婆家的事情,真是有违传统习俗的,当父母的当然不会同意。可能也不一定是父母要展示权威,多半是他们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为儿女把关,以确保日后生活美满。但是代沟的存在,使两代人的择偶观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和冲突。这原也正常。问题的关键是,母女二人的矛盾不可调和,因此才有了“之死矢靡他”的决绝抗争。

  这首诗反映了先秦时代汉族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:一方面,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,原始婚俗亦有传承;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“取妻如之何?必告父母”、“取妻如之何?非媒不得”(《齐风·南山》),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。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,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。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,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,这是一个很新很有价值的信息。

佚名简介

唐代·佚名的简介

...〔 ► 佚名的诗(421篇)

猜你喜欢

百井路山桃盛开

宋代韩琦

漫岭夭桃树,无人亦自开。云霞深隐洞,锦绣远成堆。

生意惊樵斧,芳情谢宴杯。莫迷行客路,不似武陵回。

已亥杂诗 11

清代龚自珍

祖父头衔旧熲光,祠曹我亦试为郎。

君恩够向渔樵说,篆墓何须百字长。

导引·鼎湖龙远

两汉佚名

鼎湖龙远,九祭毕嘉觞。遥望白云乡。箫笳凄咽离天阙,千仗俨成行。圣神昭穆盛重光。宝室万年藏。皇心追慕思无极,孝飨奉烝尝。

西兴渡口雪

宋代苏泂

岸侧枯杨卧玉龙,卸残鳞甲趁天风。

明年更作垂垂绿,会率莺花入汉宫。

南山柳村访友

清代陈忠平

田居半遗世,鹅鸭自成群。偶识成知己,时来唤采芹。

村头归野鹤,山角响孤云。薄醉浑难觉,悠然戴夕曛。

俟居弟雨田并舟南至杨村闻兄潮阳之命别去赋此送之

明代游朴

与君相见即相欢,元季于今复二难。去国暂怜鸿影散,冲星时怪鸊膏寒。

潮阳远道春谁伴,别墅离尊日未阑。后夜荆花还共笑,孤舟回首独漫漫。